孔子的语录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是不讲求段落、内容间联系的一种文体。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的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的语录1
1、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8、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5、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6、道不同,不相为谋。
17、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3、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2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7、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0、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孔子的语录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名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语录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孔子语录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名言
· :“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
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名言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名句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不迁怒,不贰过 —— 孔子名言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孔子名句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孔子名句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孔子名句
·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名言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语录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不学礼,无以立。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名句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则匆惮改。 —— 孔子名句
· 不迁怒,不二过。
·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语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名句 ·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礼之用,和为贵。
·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名句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孔子名言
· 有教无类。
·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孔子语录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 孔子语录
·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孔子名句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的语录3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3、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9、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6、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17、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的语录4
1. 礼之用,和为贵。
2.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2.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 吾日三省吾身。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 听其言而观其行。
19.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0.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1.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4.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5.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6.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27.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9. 不学礼,无以立。
30.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1. 过,则匆惮改。
3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3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7.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8. 不迁怒,不二过。
39.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0.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4.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5.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46.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8.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9.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的语录5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於是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
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
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
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
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
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
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
无间然矣。」
孔子的语录6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的语录7
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不患人知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9、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
2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2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小不忍,则乱大谋。
3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36、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3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8、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39、过,则匆惮改。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4、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5、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46、子曰: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7、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8、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4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0、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1、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52、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53、孔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4、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5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57、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62、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5、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6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9、吾之大患为吾有身。
70、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73、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7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7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6、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7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0、与伴侣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的语录8
1、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3、见义不为,无勇也。
4、天地间,人为贵。
5、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7、心正,则箭正。
8、此为你的领地,却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大司徒竟能眼见心不见。
9、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
10、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11、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宁杀身以成仁,不可求生而害仁。
14、世上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那只是说词。
15、无为方能无不为。
16、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17、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鲁《春秋》),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18、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
19、一贫一贱,交情乃现。
20、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21、朝闻道,夕死可矣。
22、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
23、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24、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像丧家之犬,我们一猜就是夫子你。
25、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
孔子的语录9
1、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6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 、父母,唯其疾之忧。
8 、放于利而行,多怨。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0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 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 4、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
1 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 7、巧言令色,鲜矣仁。
1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 9、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 0、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 1、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2 2、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 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2 5、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2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 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的语录10
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8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0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 4、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 5、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7、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 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 9、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 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 2、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2 3、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2 4、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 5、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 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 9、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3 0、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孔子的语录11
(二)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三)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四)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七)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十)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一)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十二)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十三)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十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十五)予独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十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七)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十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二十)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二十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二十二)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二十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十四)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二十五)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二十六)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二十七)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二十八)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二十九)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三十)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三十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三十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三十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三十四)未知生,焉知死?
(三十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十六)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三十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十八)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三十九)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四十)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四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四十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四十三)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四十四)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四十五)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四十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四十七)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四十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四十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十)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五十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五十二)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五十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五十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五十五)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五十六)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五十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五十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五十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六十)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十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六十二)知我罪我,唯其春秋。
(六十三)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六十四)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六十五)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六十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六十七)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六十八)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六十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七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七十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七十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七十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七十四)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十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七十六)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七十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七十八)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七十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八十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八十二)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八十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的语录12
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
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论语》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
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论语》
6、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论语》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
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论语》
1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1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经》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论语》
17、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18、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经》
1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论语》
20、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论语》
孔子的语录13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3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3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3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3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4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4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4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4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4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4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4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4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5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孔子的语录14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释: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解释: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解释: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10、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解释: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1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解释: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解释: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7、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释: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解释: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2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解释: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释: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解释: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2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解释: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2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27、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释: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28、当仁,不让于师。
解释: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2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0、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3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4、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解释: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3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3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释: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37、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3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3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解释: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释: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4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释: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解释: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4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4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释: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释: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4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释: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解释: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5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5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解释: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5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释: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56、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解释: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释: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释: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5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60、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释: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解释: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6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释: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6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释: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6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65、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6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释: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6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解释: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6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6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解释: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7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7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释: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7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7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解释: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7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7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78、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79、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解释: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8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解释: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8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8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解释: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8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8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释: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8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8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解释: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8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孔子的语录15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3、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6、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9、待人真诚,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知不足,而自我改进。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11、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12、朽木不可雕也。
13、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14、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15、同道德品质好的人接触,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16、“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1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2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2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2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2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的语录】相关文章:
孔子的语录08-10
孔子语录07-28
孔子语录大全02-28
关于孔子的语录11-10
关于孔子的语录11篇12-06
关于孔子的语录9篇11-14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11-11
孔子格言语录30句精选03-15
孔子名人格言语录(精选30句)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