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网>实用文>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4 13:16: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本文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 普通的飞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细致刻画,通过强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唤,以小见大,让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完以后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读”到底,读感悟。

  教案中,我紧紧抓住“生命 生命”这一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设计教学,每一个自然段都紧扣这一句话设计教学步骤,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对这一句话丰富内涵的提炼和升华。

  2.联系作者,巧设悬念,开放教学。

  本文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作者资源,联系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设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3.恰当拓展,创作诗歌,巧妙升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教材”这一程度上,而要敢于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这既是对文章中心点的提炼、再升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新颖、扎实、生动的语文训练,近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4.疑惑和反思

  尽管小学中力求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但感觉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仍有“牵线”的痕迹。这都有待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生命生命》这是一篇涉及到生命教育的课文,对于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启发,这就容易让我产生错觉,更加偏向思想启发而减弱语文课程的教学,会达不到学生在语文层次上有增量的效果。这次有李老师的提醒才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由此可见我需要加强语文教育的认识,去知道怎样才能在立足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去让学生得到增量。而后来在教学过程中,也太过倾向语文教学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升华,导致了在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时候显得太过浅显,并没能让他们有所体悟。所以我以后要更多的注意情感态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比重关系,争取能合理分配,让学生在知识与思想方面都有所收获。

  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还不能够完全的抓住课文的知识点。比如课题《生命生命》中就含有反复的写作手法,这是我开始没有注意到的,说明我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还是有所欠缺的。我需要更加系统的去掌握阶段课程所需要掌握的学校目标,让我能更好的知道去给学生带来什么,让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学到合适的知识。还有就是我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欠缺经验,会主次颠倒,或者是掌握不好详略的度。比如我对课文新的词语的处理,在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稿中我把词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花费大量课时在词语中,但实际上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词语已经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了,可以让学生自学,之后我再加以纠正强化就可以了。到了第二稿,我的教学设计对词语教学只是稍稍带过,对重点词语的比较解析都没有了,显得太过简略,可能造成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词语的后果。另外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我显然还是过于表面,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文。在教师自身都没有很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怎么能要求学生能够去很好的理解课文呢?我想我以后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好好的研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那就是对板书的处理。第一节课,我甚至忘了板书的书写,导致第一节课是在没有板书的情况下结束的,我想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需要我去强制的养成。第二节课,虽然有了板书,但也暴露我在板书上的第二个短板,那就是粉笔字的功底不够。当然写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想我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把字写清楚。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够保证一节课的流畅性。在第一节课中,我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不管怎么说第一节课在诸多的毛病中也是流畅的进行了下来。但是第二节课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由于对第二课时的教案没有那么熟悉,会忘记一些教学中的小环节,导致第二节课的进程有些磕磕绊绊。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与教案磨合是有多么重要,即使刚开始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掌握教案,但后来也会由于一些疏漏而让课程有些停顿,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与教案的磨合一定要非常的深入,这样才能确保不出现上述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平时不注重细节的我就在细节的处理上吃了亏。教师用语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节,也是体现一个教师的水平的一个指标。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利用细微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讨论完后的交流中,应该用“我们”而不是“你们”,用“我们” 可以让学生觉得我是跟他们一起的,我们是平等的,而在平等的关系里对话就变得轻松,使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学的更加快乐,而教师也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我要学习的还很多,而这些都是我在见习中可以得到的,所以我要多听课,多从成熟教师那里学习。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虽然也是属于教师用语,但我想单独讲讲。平时我就不是很会表达情感,更何况在教学过程中。而小学生的`学习是需要鼓励与支持的,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他们足够的鼓励支持,也就是我对他们的肯定,所谓的评价语。小学生不同与成人,对他们的肯定是要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在表达肯定的态度的时候是要带有一些夸张的情绪在的。而这正是我所不擅长的,不仅情绪调动有些僵硬,而且关于表扬的语言也很匮乏。前者我需要慢慢的调整与适应,而后者是可以现在就做的,我可以到网上收集这一类的话语并进行背诵,开始的时候就算只是生硬的用出也没有关系,到后来一定会越来越自然的,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以上是我对我上《生命生命》这堂课的反思,当然还有很多我还没有意识到的不足,我会在以后上课后多做反思,争取找出更多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纵观整堂课我自我感觉有两点处理得较好: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落到了实处。

  2、“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这是我设计这一课的宗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是不少,表现为:

  1、有些地方我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我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既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对待学生的回答,自己缺少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的语言太单调。

  课虽完,意未尽.回想今天的课堂,有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留给我更多的是思索和改进。今后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多注意、多学习,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感悟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创设情境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赞扬鼓励为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3个故事在第一课时已经概括出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接着感情朗读,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画——说——读——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词句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课上好后,我自己觉得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设想的种种也已发生、已解决,总体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顺畅多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应该是过多的注重了学困生、上课走神的学生,导致课程常常不能预期完成。这是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最大差异。

  感悟第二个事例时,我特意编排了三个关于“然”字的词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关于第二个事例的,意图是既练遣词又读句,帮助感悟本段内容。对于这个设计,听课教师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这项填空把课文的教学流程截断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师的想法和我的教学意图不谋而合。我又觉得前者说得很有道理,到现在为止还有点混沌。

  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一、课前备好朗读。

  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如果自己不掌握正确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课前,我充分对课文进行朗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在备朗读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1、课前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明确与阅读、习作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

  2、全面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及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重轻音、停顿、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

  3、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并安排好实施朗读指导的手段、方法等,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

  4、课后注意掌握基础较差学生的朗读进展情况,为下一课时朗读指导打下基础。

  二、课中注重"范读"。

  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我在上课时,先进行了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

  然后是部分内容的范读。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其实,在讲读课文后的也可以进行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

  在范读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

  三、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指导。

  (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础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

  (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

  (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告诉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5)出示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便于学生操作。

  "|"--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还应结合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重点进行教学,朗读教学如果离开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朗读指导变成游离于词句之外的纯方法的指点,也偏离了朗读教学的宗旨。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教学第十九课《生命生命》后,自己感觉在课堂中有失有得,现在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恳请指正。

  这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生命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本着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则,在品析课文时,既有朗读的指导,又有写作方法的指导,还注重了教学方法的多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例如,从“跃动”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导读句时,我围绕“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学生联系课文谈出自己的理解,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

  虽然我做了许多努力,但感觉部分学生情感并没有得到激发,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不能理解“珍惜生命,不让它白白流失”的意义。也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中孩子不多,深受父母的宠爱,可以说快乐无忧。但这种环境也使他们耽于安逸,不懂得风险和感恩,要让他们认同“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是多么困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生命生命》是“生命”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堂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课后,自己静静反思,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牵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在没有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读文,既没有丢失语文味,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师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没有了老师这层屏障,孩子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到达的吗?与上次失败的课相比,自己还是前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觉,学生也正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自学。正如老师所讲,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

  反思这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要提升。课上孩子依赖教辅,要让孩子慢慢丢掉拐杖,学着自己去走,即使会有跌倒,但失败过后总有收获,总会成长。在朗读方面还要让孩子潜心多读,有层次的读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个故事时,如果每开始交流一个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题,这样就不会显得太突兀,这样教学目标就能在一次次汇报交流中更扎实,更便于孩子进行理解。有了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坚实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得更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一文,学生被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深深感动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柔弱的飞蛾在被捉之后,鼓动翅膀,奋力抗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欲望,挣脱了我的束缚,获得求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的鲜活的例子同样给了我们启迪,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自学几门外语,学习知识的决心让这位钢铁战士傲视一切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但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能翻译许多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它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体现了生命的意义。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岁多,因为发高烧, 脑部受伤,此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因此,我们说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生命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本次在到深圳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跟岗之前也在学校上过《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也能按学校的要求上好,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可到了深圳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跟岗学习后,看到了更高标准,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便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所以在凤凰山小学上这节课时,大胆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法,用上了凤凰山小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试教。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先看一组有关一些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顽强生长的图片,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课文,在扫除生字障碍后自主归纳有关生命的三个事例。在此基础上我转入教学的第三环节,让学生针对最能让自己感动的事例进行画词句,抓住相关的语言写出对生命感受。在集体汇报时通过品读词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教学的第四个环节通过资料的交流,把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这样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虽然在教学时我根据了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相关的调整,但上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在教学“知妙”这一环节时,由于看到学生的书写慢,为了保证明第四个环节里可以让学生有写的时间,所以在讲述这三个事例时,有点操之过急,而且多抢了学生的话说,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在教学第三个事例时仍未能从以往的教学中跳出来,只把教学点放在让学生知道杏林子很珍惜她的生命,而忽视了这节课的最终指向目标,没有从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杏林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所以没能吸引学生要读杏林子的书的欲望。

  3.在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未能多元化,也没有退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精彩。

  4.在备课时曾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指向,最终取决于指导向阅读。但在备这节课时设计第四个环节时曾在“让不让学生写对杏林子想说的话”或“读完这第这篇文章把有什么想说的写下来”要不要出现纠缠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选用这一环节,可上完后节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执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初的考虑是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义。在试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缺乏基础。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料,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但这些资料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理解的帮助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

  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显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渐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第一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处理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生命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前两课的理解更好地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学得更深入,这是一个难题。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但并不由我们决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谈论“你还知道哪些像小飞蛾和小瓜苗这样的生命”,在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篇课文来谈,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是泛泛而谈,都能够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立足单元,抓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是一种较为扎实有效的办法。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忽略这一方面。

  其实,在最初选课的时候,只是出于对这篇课文简单的喜欢。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意识到文章带给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余,才逐渐领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理解渗透到教学中。我想,一节课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固然重要,备课的过程更重要。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备课,是一种对于作者的重新审视,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这一方面带给我的巨大冲击至今仍强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识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资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充分想开去的时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从阅读中想开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内容和中心,能够想得开去,还应该能够收得回来。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想过之后,没有注重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来,以为想过之后,学生就应该可以理解透彻了。后来想想,应该让学生在想开去之后,能够将所想的内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体现出这种联系。这样,理解会更深入。事后想起,这是本次最大的败笔。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教师小结语言的整体性、引导性上多思考。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即使有时并不成功。能够多想一点,能够更全面一点,能够更细致一点,能够更投入一点,也许,就会更好一点。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5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4-04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0-26

《谈生命》教学反思04-09

谈生命教学反思04-09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04-03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05-19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