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密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密度》教学反思1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近几年山西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均通过相应的练习来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4、巩固性提升:针对于中考及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设计了与中考接轨的相应练习题,也是通过学生的强化训练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满意之处: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中练习题的.设计我很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发问、释疑,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掌握得到强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练习的学习活动中。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对于九年级中考复习中,复习课要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来说,本节课的题型设计、学生的练习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
不足之处:
1、为了追求复习课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还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听明白、写下来、想明白、讲出来,仍然还存在着师讲生听的嫌疑。
2、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有些地方还是讲的过多,整个一节课的轻重、练习难易、目标缓急把握的不够到位,以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在“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本来是要给学生总结的,但没有完成。
《密度》教学反思2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3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近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开始,请学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着给出我们这一居民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请学生算出人口密度,接着,再给出甲草地2平方米的'面积内有400棵草,乙草地3平方米的面积上有480棵草,请学生说出哪块草地的草长的密,学生用草的棵数比面积,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启发怎样比较物质的密度,学生马上回答,用物质的多少除以体积,我又启发物质的多少叫……,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质量,那么物质的密度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显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对单位,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也掌握的较好。
《密度》教学反思4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习天平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密度》教学反思6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平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习。
学习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习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教学反思7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8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一、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二、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三、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四、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密度》教学反思9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密度》教学反思10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探究课中的要素
1、怎样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首要问题。
2、怎样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结论与概念联系起来。
二、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前对密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知道将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科学探究只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这样为进一步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三、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说不清为什么用质量跟体积关系来定义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四、针对学生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时容易选择木块的问题,我在提供实验用品时,有意只提供铜块和铝块进行对比,在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分析为什么不选木块:
五、针对实验数据中测量误差的和实验时无法多次测量的问题,我一般在开始实验时,就要求同学注意测量时误差一般较大,应多测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选择有效数据。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可以呈现更多数据,然后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尽管如此,本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应提供多组实验对象让学生选择,如铁块、铝块、木块、铜块,盐水、酒精、煤油等。
2、应多次测量,选择有效数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信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课下继续探究
《密度》教学反思11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密度》教学反思12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密度》教学反思13
让学生利用观察和生活体验来理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学生正确得出实验数据,再根据数据用描点法画出坐标系中的图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因此,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14
密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密度的认识,应是对物质性质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同学们对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认识还算可以,但对密度的测定就不自信了,特别是特殊法测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因为利用浮力法测密度,它纠集了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
学生将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就力不从心了。因为不同的方法测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应用。我们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测出质量m和体积V,常规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同学们还可以,但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水、烧杯、小石块等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这时候在课堂上就要看老师的点拨和指导性了。那么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怎样测出质量、体积下手让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质量要从重力得出,就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块的质量;然后根据浮力的知识F浮=gV排,使物体的体积等于V排,就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测出物体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无论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设法从根本上找到质量和体积,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密度》教学反思15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近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
教学的反思06-28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
《风》教学反思03-30
《秋思》教学反思04-08
《草原》教学反思04-10
《蜜蜂》教学反思03-31
《画》教学反思04-02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04-02